页面

2012年5月16日星期三

关于藏区真正的称谓考证

关于西藏的称呼很多,最常见的主要有“博(藏文:བོད་)”、“博隅(藏文:བོད་ཡུལ་)”、“岗坚(藏文:གངས་ལྗོངས་)”、“吐蕃”、“图伯特”、“英文的tibet”,以及汉语里最常用的“西藏”,这些词都是怎么来的,最原始、最贴切藏民族的说法应该是哪个呢?闲来无事,就查了些资料,考证了一番。
先说说西藏(这里的西藏指的是藏区)的地域范围问题,按照现在的中国政府行政划分,单指“西藏自治区(英文简称TAR)”,是出于分而治之的考虑,有政治意图在内,所以我们不承认,也不采用。真正的西藏,应该包括除了TAR意外的安多和康区,也就是现在的青海省、甘肃南部、四川西部几个州、云南部分地区,也就是藏人行政中央政府俗称的“藏区”。藏语里面,对这些地区总称为“曲喀松(藏文:ཆོས་ཁ་གསུམ་)”,意思是“三个方面的”。上阿里三郭(藏文:སྟོད་མངའ་རིས་བར་གསུམ་),中卫藏四如(藏文:དཀྱིལ་དབུལ་གཙང་ཆུ་བཞི་),下多康六岗(藏文:སྨད་མདོ་ཁམས་གངས་དྲུག་)。其中,上阿里的 “三郭”,就是现在的阿里地方,中卫藏四如,就是现在的前后藏地区,下多康六岗,即是现在的青海、甘南、川西北、甘孜地区和昌都地区以及云南的迪庆地区。青海、甘南及川西北,藏语里面成为“安多”,也有叫“安木多”的,而昌都和云南迪庆及甘孜地区,藏语叫“康(藏文:ཁམས་)”,而康区的人,就叫“康巴(藏文:ཁམས་པ་)”。 “康巴”一词,在元明时期翻译为“甘思”或简称为“甘”。安多地区和康区合起来,藏语里面叫“多康(藏文:མདོ་ཁམས་)”。分别以拉萨地区和日喀则地区为代表的前后藏地区,合起来藏语里面叫“卫藏(藏文:དབུས་གཙང་)”。


“吐蕃”一词的来源。从找的资料看,最早恐怕要追溯到公元7世纪吐蕃王朝兴起,统一青藏高原的大部分,所以唐代汉文典籍(吐蕃一词最早见于新唐书吐蕃传)用“吐蕃”来称呼吐蕃王朝,同时也指吐蕃王朝所占有的地域,有时还指吐蕃王朝的各部落。作为族称,“吐蕃”似乎应是藏文中吐蕃王朝的自称 “博bod”的对应词,换句话说,“吐蕃”并不是藏人对藏区的自称,而是汉族的称谓。按照吐蕃王朝的称呼,把现今西藏地方成为“博隅”,把吐蕃统治下的整个青藏高原成为“博布青”,把吐蕃统治下 的人民成为“博巴”。
“图伯特”、“tibet”一词的来源。这是从阿拉伯文“Tibbat”演变而来的。公元九世纪中叶,唐朝后期,一位叫苏雷漫的阿拉伯商人来到中国,回去后,于公元851年写了一本“东方旅行记”,在那本书中,他把吐蕃拼写为“Tibbat”。日本出版的东洋史讲座一书 指出,阿拉伯人把西藏叫做Tibbat,显然是受唐朝叫“吐蕃”的影响。在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中,把吐蕃称为“Tibet”。这是目前流行的西方文字西藏的称谓。马可波罗游记的法文法翻译者沙里农在注释中说:“Tibet一名,无疑是古代阿拉伯旅行者由中国学得”。可见,“图伯特”和“Tibet”也不是藏人的自称。
“西藏”一词的由来。元朝统一藏族地区后,将藏族地区归入“西域”的范围,元朝总称西域各族为西蕃(或写作西番),藏族被看做是西蕃之一,所以有时又被称藏族地区为“西蕃”,有时又异写为“西番”,这是在地名上第一次在称呼藏族的“蕃”字的前面加上表示方位的“西”字,是后来出现“西藏”一词的第一步,但是“西藏”却并不是从“西蕃”或“西番”演变来的。明朝对藏族地区基本上承袭元朝旧制。明末清初卫拉特蒙古固始汗联合藏传佛教格鲁派统治青藏高原,因此清朝兴起时是通过固始汗与藏族地区建立关系的。蒙古语称藏族为土伯特,并称安多一带藏族为唐古特。清朝早期的文献称藏族为“图白忒”或“唐古特”,清顺治帝时称藏巴汗为“图白忒部落藏巴汗”,称达赖喇嘛为“图白忒部落达赖喇嘛”,这里的“图白忒”即源于蒙古语的“土伯特”,而蒙古语的“土伯特”又源于“吐蕃”,即源于藏族的自称 bod。到康熙帝时,清朝与藏族地区的关系进一步加深,清朝逐步了解到藏族地区各个部分在政治、社会、民族等方面存在许多差异,各部分的名称也不相同。清朝将达赖喇嘛、班禅喇嘛所居之地沿用藏族的习惯称为“乌思藏”、“卫藏”。 到清代初期,采取折中的方法,采用汉语中的“西”和藏语里的“藏”,把现在西藏地方正式成为“西藏”。 至于清朝为什么在沿用“图白忒”、“土伯特”、“乌思藏”、“卫藏”等词之后,后来又由“卫藏”一词演变为“西藏”。 据有些文章指出“图白忒”用作地名时泛指青藏高原,不适合用来专指卫藏地区,而“卫藏”中的“卫”字,与明清时代军政机构中“卫、所”的“卫”字相同,也不宜用作某个地区的专名。藏文“卫藏”中的“卫”字恰与满文中的“西方、西方的” (wargi)一词的读音相近,且卫藏地区又处在中国的西南部分,因此可能是“卫藏”一词先在满文中译为“wargi Dzang”,即“西方的藏”,再从满文译成汉文,即是现今常用的“西藏”一词。今查《满汉大辞典》中,“西藏”一词的满文是wargi ts’ang,而“西城”一词的满文是wargi hecen,意为“西边的城”;“西域”一词的满文是wargi ba,意为“西面的地方”。由此推测,是清朝的满族君臣把“乌思藏”理解为“西面的藏”,称之为“wargi dzang”,翻译成汉文时译作“西藏”,这样才出现了汉文的“西藏”这个地理名词。可见,“西藏”一词也属于外族强加的称呼,属于外来词汇。
“藏区”真正的自称。要追根溯源,还得从藏语本身入手。在藏语里,“博”或者“博隅”指的是所有藏人世代聚居的地方,也就是现在的藏区,藏文中根本就没有“吐蕃”、“图伯特”对应的词汇,更没有“西藏”这个词,因此,最准确的说法就是“博”或者“博隅”,也是最原汁原味的,藏人的自称是“博巴(藏文:བོད་པ་)”。


1 条评论:

匿名 说...

不错!